第441章 雏鹰展翅-《四合院,傻柱:我这辈子父母双全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他们的座机同样是经过改进的型号,强化了低空性能和起降能力,以适应西南复杂的山地环境。

    “高原明白,正在滑出。”

    “雪豹跟上。”

    双机加力起飞,拖着长长的尾焰,迅速钻入云层,按照地面引导扑向目标空域。

    “目标高度极低,利用山谷回波规避雷达,速度很慢,约xxx公里/小时。”地面通报最新情况。

    “明白。”长机‘高原’回复,同时推动操纵杆,开始下降高度。

    歼-8II这种为高空高速拦截而生的战机,在低空、低速环境下并非所长,发动机响应和操纵灵敏度都会下降。

    但他们是驻守在这里的唯一一支喷气式战斗机部队。

    穿过浓厚的云层,下方是蜿蜒起伏的墨绿色山脊。飞行员们睁大眼睛,努力在复杂的地形背景中搜索那个小小的目标。

    “高原,左前方山谷,发现目标!”僚机‘雪豹’率先发现。

    ‘高原’循声望去,只见在两道山脊夹着的狭窄山谷中,一个白色的小点正在缓缓移动。

    随着距离拉近,可以看清那是一架单发、上单翼的超轻型飞机,造型简陋,像是私人拼装或者农用飞机改装的。

    “确认目标,超轻型飞机。”‘高原’向地面报告,同时与僚机占据其侧后方的有利位置。

    “发出警告,迫其降落或转向出境。”

    ‘高原’调整频道,用中英文连续呼叫:“不明飞机,你已非法进入我国领空,立即跟随我机指示转向脱离,或寻找安全场地降落!立即服从指令!”

    超轻型飞机似乎收到了呼叫,机身微微晃动了一下,但没有改变航向,反而试图利用山谷地形,忽左忽右地飞行,企图摆脱。

    “它在跟我们捉迷藏。”‘雪豹’说道。在如此低空和狭窄的山谷中,高速的歼-8II必须非常小心地控制速度和姿态,稍有不慎就可能撞山。

    “贴上去,施加压力,不能让它再深入了!”‘高原’下令。他推动油门,战机发出低沉的轰鸣,以一个精巧的角度切入对方侧方,巨大的机体和喷气引擎的啸音形成了强大的威慑。

    超轻型飞机的飞行员显然被这近距离出现的战斗机吓了一跳,机身出现了明显的摇摆。

    “重复警告!立即转向!否则我们将采取进一步措施!”‘高原’的语气严厉如铁。

    也许是意识到在战斗机面前毫无胜算,也许是燃油不足,那架超轻型飞机终于开始缓慢地转向,朝着边界线方向飞去。

    “保持监视,押送它出去。”

    两架歼-8II如同牧羊犬驱赶羊群,一左一右,紧紧跟随着那架慢吞吞的小飞机,一路将其“护送”至边界线外。

    看着那架小飞机消失在境外的天际,‘高原’向基地报告:“目标已驱离出境。”

    “收到,任务完成,返航。”

    调转机头,两架战机爬升高度,向着基地飞去。座舱下,祖国的山川河流在阳光下安然如画。

    回到师部,汇报情况时,‘高原’对前来了解情况的上级说道:“飞机老了点,低空低速跟着它挺费劲,但任务完成了。就是感觉,什么玩意儿都敢往里闯了。”

    上级神色凝重:“这种低慢小目标,雷达发现难,拦截也难。这次是架没什么威胁的,万一,我们的空防漏洞还很多。新的雷达和指挥系统已经在路上了,再坚持一下。”

    “明白。”

    这样的情况还发生了几次,每次敌人的飞机都不一样。

    然后任务报告,被整理归档,并作为典型案例,在相关部队和厂所内部进行传阅和分析。

    表面上,这是胜利,是国土防空网的成功拦截。

    但在内部总结会上,无论是飞行员、指挥员,还是后方的技术专家,心情都远谈不上轻松。

    东部沿海那次,面对对手性能优越的电子干扰系统,歼-8II改进型上那部号称有所提升的雷达,在关键时刻几乎成了摆设,数据链也受到严重压制。

    飞行员完全依靠过硬的飞行技术和无畏的勇气,进行危险的目视接触和贴身驱离,其中的风险,不言而喻。

    西南边陲那次,问题则暴露在另一方面。对付那种低空、慢速、小截面的低慢小目标,歼-8II引以为傲的高空高速优势无从发挥,反而在低空复杂气流下的操纵性、以及持续低速飞行时的稳定性短板被放大。

    雷达在下视和过滤地面杂波方面也力有不逮,发现和跟踪都相当被动。

    “老八爷的底子,终究是太老了。”沈飞的一间小会议室内,负责歼-8系列改进项目的副总工程师刘国栋,看着前线传回的详细任务报告和飞行员反馈,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,“高空高速拦截,是它的设计初衷。现在要求它去做中低空缠斗、反干扰、抓低慢小,实在是强人所难。”

    他身边的一位气动专家叹了口气:“机体结构、飞控系统、发动机响应特性,这些都是硬骨头。我们在航电、雷达上做的这些改进,就像是给一位擅长长跑的老将配上了更好的跑鞋和望远镜,但他终究不擅长短距离冲刺和格斗。”

    “问题是,敌人不会因为我们不擅长就不来。”另一位负责电子系统的工程师接口,“常规的高空高速侦察机碰了钉子,他们就开始玩这种低空、慢速、电子对抗的‘擦边球’。我们的防空体系,必须能应对这种多元化的威胁。”

    刘国栋用手指敲着报告上飞行员那句略带抱怨的总结:“‘感觉什么玩意儿都敢往里闯了’。这话听着刺耳,但反映的是现实。我们的空防,还存在感知盲区和应对短板。歼-8II作为目前大量装备的机型,必须想办法挖掘出更大的潜力,堵住这些漏洞。”

    他站起身,走到会议室墙上的图表前,上面标注着歼-8II各改进型号的性能参数和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。

    “把这几次任务暴露出的问题,还有我们之前梳理的技术瓶颈,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,附上我们的初步改进设想。”刘国栋对助手吩咐道,“重点突出几个方面:一、提升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雷达抗干扰能力和数据链稳定性;二、优化低空、低速飞行品质,研究加装前缘机动襟翼等增升装置的可行性;三、强化对低慢小目标的探测、识别与跟踪能力;四、评估换装推力更大、响应更快的改进型发动机的可能性。”

    助手快速记录着。

    刘国栋沉吟片刻,补充道:“报告中,也要明确我们的技术边界。有些问题,依靠现有平台的小修小补可能无法根本解决。我们更需要新装备的尽快成熟和大规模列装。”

    他这话说得含蓄,但在场的人都明白,他指的是还在紧锣密鼓加速生产的歼-10,以及未来可能更先进的型号。

    歼-8II的改进,是解决当前燃眉之急的“盾”,而新型战机,才是未来夺取制空权的“矛”。

    报告很快被整理出来,以加急文件的形式,报送至沈飞高层及相关主管部门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在西部,西飞那边也感受到了压力。

    宋厂长拿到了沈飞这边情况通报的副本,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,对着墙上巨大的生产进度表,久久不语。

    歼-10的产能提升计划正在全力推进,何雨柱意外发现的那几台关键设备,经过紧张的安装调试,已经开始在部分关键部件的生产上发挥作用,效率提升显著。

    但,这还不够。

    沈飞报告里描述的场景,让他仿佛看到了不久的将来,西飞生产的新战机可能也要面对类似的复杂局面。

    对手在升级,威胁在演变。

    “光有矛还不够,盾也要够硬,反应也要够快。”宋厂长喃喃自语。

    他拿起电话,接通了负责F16改装总师办公室。

    “老周,是我。沈飞那边的情况通报看了吧?对,压力很大。我们在保证现有产能的同时,对后续型号的电子对抗能力、多目标接战能力,还有对付那些低慢小目标的软硬件方案,必须再提前,再加强!不能等敌人把新招数用在我们头上,我们才被动应对!”

    电话那头传来总师沉稳而坚定的回应:“明白,老宋。技术团队一直在跟进,事实上你不能全靠我们这边,毕竟数量有限,改完了就改完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你们是不是也该复制一批出来啊?”

    “老宋,这你就强人所难了,如果是F15因为有图纸和技术资料我们还可以做,F16难。”

    “我不认为有什么区别,毕竟都是一个时代的飞机。”

    “好吧,我们尽量复制。”

    宋厂长放下电话,揉了揉眉心。

    老周说的他何尝不明白,F-16的仿制甚至改进,远比按图索骥消化F-15资料要困难得多,涉及到材料、工艺、乃至整个工业体系的细微差距。

    可F15毕竟是几十年前的机型了,白头鹰那边现在还不知道在研究什么机型呢。

    但前线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,沈飞那边的报告就摆在他桌上,他思索片刻,再次拿起电话,这一次直接打给了上级主管领导。

    “领导,我建议现在就开始歼十和歼十六开始列装前的飞行培训。”

    “老宋,你们有那么多飞机么?”

    “培训用的话勉勉强强够了!”

    “那好吧,看来只能从各战区选最好的过来了,这次那些战区首长该头疼了。”

    一周后,一份由总部机关联合空军司令部签发的绝密文件,下发至各大战区空军、相关航空兵师及飞行试验训练基地。

    文件核心内容只有一项:立即从全空军范围内,选拔一批最顶尖的歼击机飞行员,组建“新装备接装培训大队”,为即将批量列装的歼-10以及后续新型战机储备种子教员和骨干王牌。

    选拔标准极其严苛:

    第一,年龄二十八至三十五岁,飞行时长一千五百小时以上,一级飞行员。

    第二,具备三种以上气象条件下的全天候作战能力,有实际拦截、驱离外机经验者优先。

    第三,通过极高强度的生理、心理承受力测试,思维敏捷,应变能力超强。

    第四,政治过硬,背景清白,具备极强的学习和传授能力。

    命令一出,各部队立刻行动起来。

    这是荣誉,更是责任。

    每一个符合基本条件的飞行员都跃跃欲试,各部队主官则既骄傲又舍不得,这可是挖走他们心头肉一样的尖子。

    在东部战区那个曾成功驱离高性能侦察机的航空兵师,师部会议室里烟雾缭绕。

    “山鹰,猎隼,你们俩是咱们师里最符合条件的。”师长看着面前的两位爱将,语气严肃,“总部点名要经验丰富、有过硬战绩的。上次你们干得漂亮,给咱们师长脸了,这次机会,你们必须给我抓住一个!”

    代号‘山鹰’的长机飞行员,本名赵太行,黝黑的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,只是眼神锐利:“师长,放心,保证完成任务。”

    僚机‘猎隼’,真名陈锐,性子更活络些,笑道:“师长,要是我们俩都选上了,您这心头肉可就得疼好一阵子了。”

    师长笑骂一句:“滚蛋!老子巴不得你们都去!飞上新飞机,才能更好地保卫这片天!都给我打起精神来,选拔没那么容易!”

    在西南边陲那个负责复杂山地防空的航空兵师,气氛同样热烈。

    ‘高原’、‘雪豹’也被列入了推荐名单。

    大队长找他们谈话:“高原,雪豹,你们在低空低速环境下跟那架破飞机周旋的报告,上面很重视。新飞机需要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飞行员,不仅仅是高空高速。这是个好机会,但竞争会非常激烈。”

    ‘高原’,本名李战,性格沉稳坚毅,他点点头:“明白,大队长。我们会全力以赴。”

    ‘雪豹’,真名王劲松,则摩拳擦掌:“早就想摸摸新家伙了!八爷是好伙计,但也该让它歇歇了。”

    选拔的第一站,是位于华北某地的空军体能训练中心。

    来自天南海北的近百名顶尖飞行员在此集结。他们中很多人彼此闻名,却大多是第一次见面。没有过多的寒暄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较量意味。

    赵太行(山鹰)在走廊里碰到了李战(高原),两人互相看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沉稳和锐气,微微点头致意。

    陈锐(猎隼)则很快和王劲松(雪豹)聊到了一起,交流着驱离不同目标的心得。

    第一项是极限制体能测试。

    这并非普通的五公里跑、单双杠,而是在模拟高过载、缺氧状态下的综合体能考核。

    飞行员们需要穿着抗荷服,在离心机达到特定G值的同时,完成指定的认知任务,比如记忆闪烁的符号或解决简单的算术题。

    巨大的离心机轰鸣着,将受试者甩向极限。

    舱内,赵太行(山鹰)脸色涨红,脖颈青筋暴起,抗荷服紧紧压迫着身体,但他目光死死盯着屏幕,清晰准确地报出每一个符号。

    监控室外,等待的飞行员们沉默地看着数据,心中评估着自己能否做得更好。

    接下来是复杂环境下的心理抗压与应变能力测试。

    他们被置于全封闭的模拟座舱内,面对接连不断的特情:发动机骤停、液压系统失效、舱内失压、多重告警信息刷屏、强电磁干扰下屏幕一片雪花、地面指挥时断时续,需要在一两秒内做出正确判断并操作。

    李战(高原)遭遇了模拟的“撞鸟”事故,座舱盖布满裂纹,狂风呼啸,仪表盘多个指示灯告警。

    他深吸一口气,无视刺耳的警报声,按照预案逐项检查,沉稳地向模拟塔台报告情况,请求迫降航线,整个过程有条不紊。

    陈锐(猎隼)则遇到了更刁钻的“敌我识别”难题,在严重干扰中,雷达上同时出现友机、民航和可疑目标,地面信息模糊,需要他在极短时间内依靠综合信息做出是否攻击的决断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