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0章 人有情-《四合院,傻柱:我这辈子父母双全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陆书怡理解地点点头,退而求其次,重点敲定了联合培养和应届生招聘事宜,同时将“挖掘退休专家”作为在西工大的工作重点。

    几所高校跑下来,收获颇丰。

    凭借“X院”的招牌和黄河集团雄厚的财力支撑,华高科成功与多家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,预定了一批优秀的应届毕业生,并初步接触了几位有意发挥余热的退休老教授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周磊和伍阳那边也开始行动。

    他们利用过去在部队积累的人脉,以及现在华高科与各军工单位的合作关系,开始到处寻求帮助。

    伍阳找到了以前的老领导,现在在总装某部门任职,将华高科面临的人才困境,特别是某些特定领域急需成熟骨干的情况做了汇报。

    “老领导,不是我们想挖墙脚,实在是项目不等人。您看,能不能帮忙协调一下,从其他任务相对不那么饱和的单位,临时借调几位有经验的同志过来支援?时间不用长,半年一年都行,帮我们渡过这个最吃紧的起步阶段。”

    老领导沉吟着:“小伍啊,你这个想法有点难度。各个单位都喊缺人。不过,你们X院现在担子重,上面也关注。这样,我试着帮你们问问,牵个线,具体成不成,还得看你们自己和对方单位谈。”

    周磊则主攻那些与华高科有项目合作关系的院所。他借着协调项目进度的机会,与对方项目负责人沟通。

    “王工,你看我们这个数据总线的接口协议,仿真老是过不了,你们这边有没有精通这块的专家,能过来指导几天?或者,我们派几个人过去学习也行?”

    这种以项目合作、技术交流为名的接触,相对温和,不易引起反感。几次下来,还真有两个研究所同意短期派遣几名工程师到华高科进行联合攻关。

    退休专家的引进相对顺利。一位从航天某院刚退下来的材料学老专家,被华高科的平台和陆书怡的诚意打动,同意以“特聘顾问”的身份每周来工作三天,指导复合材料在舰艇桅杆上的应用研究。

    人员陆续补充进来,华高科的研发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。

    但陆书怡清楚,这仅仅是开始。

    如何让这些来自不同体系、有着不同思维习惯的科研人员快速融合,形成合力,并留住他们,是更大的挑战。

    她着手推动内部的技术交流制度,定期组织跨部门的研讨会,鼓励不同项目组之间分享经验和教训。

    同时,她严格执行何雨柱定下的原则:在薪酬、奖金和科研条件上,向一线研发人员倾斜,确保他们的付出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。

    下面的事情都有人做,何雨柱开了年基本上也没闲过。

    黄河救援队那边他去视察了一次,同时也有幸被伍千里他们邀请去看了一次内部的演习,其实还是让他提建议。

    而何雨柱跟他们提及了一件让伍千里他们耿耿于怀几十年的事,那就是当初他们在闽省驻扎时一直准备的事。

    “这个事不要再提了。”伍千里道。

    “我只是想告诉你们,你们还差一项东西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?”

    “水战,不,应该是海战。”

    “那不是海军的事情么?”伍千里道。

    “你认为陆军在海上没有作为么?”

    “我只是没见识过,你个老小子有话就说。”伍千里道。

    “两栖部队,知道诺曼底吧,还有硫磺岛、冲绳岛。”

    “这些战史我们都研究过,具体说说。”

    随着何雨柱开讲,会议室里面烟雾缭绕。

    “老熊、万里、从戎你们几个怎么看?”伍千里道。

    熊杰眉头紧锁:“两栖作战?咱们是陆军,海上那是海军的事儿。再说了,现在哪有这个条件?”

    伍万里却若有所思:“柱子哥不会无的放矢。他既然提了,肯定是看到了什么我们没注意的东西。”

    “柱子,你快说,你看到什么了?”熊杰追问。

    何雨柱能看到什么,他看到的是军事发展,是几十年后,他又不能说。

    于是他道:“你们本就该有这些项目,你们身为特种合成旅如果遇到水,总不能一点办法都没有吧?如果把你们派去海岛作战,难道你们就不会打了?”

    “呼叫海军配合啊。”熊杰道。

    “你真是空口白牙。”何雨柱瞥了他一眼,现在海军什么样他还不清楚么,能拉出来配合他们的海上装备太少了。

    “我怎么就空口白牙了,难道不是。”

    “那我就给你分析分析。”

    何雨柱环视几位老战友。

    “老熊,你说呼叫海军配合,没错。但你想过没有,真到了需要你们顶上去的节骨眼,会是啥情况?是风平浪静,按部就班?还是时间紧、任务重、敌情复杂,海军兄弟可能被牵制在其他方向,一时半会儿给不了你足够的支援?”

    熊杰张了张嘴,没立刻反驳。

    何雨柱继续道:“咱们就拿最可能遇到的情况说。假设,某个近岸岛屿被小股敌人占据,地形复杂,不适合大规模舰艇展开。上级命令你们旅,以最快速度拔掉这颗钉子。你怎么打?游过去?还是指望征用的民船能把你的坦克、火炮、人员安全送上滩头,还能形成有效战斗力?”

    “这事我们的人还真干过。”伍千里道。

    “那你继续干啊,我还费劲跟你们说什么呢。”何雨柱没好气道。

    “别,你继续。”伍千里道。

    何雨柱还没开口,余从戎插话:“我们可以机降,直升机索降。”

    “是个办法。”何雨柱点头,“但如果敌方在滩头布置了障碍、雷区,或者有坚固火力点,你的先头部队索降下去,缺乏重火力,被压制在滩头动弹不得,后续装备和人员上不来,怎么办?眼睁睁看着兄弟们被消耗?”

    “我们现在的索降也能降重装备。”伍万里道。

    “你们所谓的重装备就是装甲车呗,然后是迫击炮,火箭筒?”

    “这还不够?”伍万里道。

    “有可能够,有可能不够。”

    “这里没有外人,你直接说,柱子。”伍千里道。

    “如果是一片岛呢?”何雨柱又问,“而且不是你们一个旅能拿下来的。”

    会议室里安静下来,只有烟雾缓缓缭绕。

    伍千里若有所思:“你的意思是,我们需要自己有一套,哪怕是最基本的,能把人和必要装备送上岸,并在滩头站稳脚跟的能力?”

    “对!你小子开窍了,”何雨柱肯定道,“不要求你们像海军陆战队那样专业,但至少,旅里得有一部分人熟悉两栖装备的操作,懂得出航、编波、换乘、突击上陆这一套基本流程。得有专门的车辆,能下水,能爬滩。炮兵得知道怎么在摇晃的船上计算射击诸元,怎么在登陆后的第一时间建立火力支援点。工兵得会破障,清雷,为后续部队开辟通道。这不仅仅是会游泳就行的。”

    “你这是还记得我们在半岛的渡江一战。”伍千里道。

    何雨柱点点头,如果不是他们断掉了炮兵,那一战的结果不能想。

    熊杰挠了挠头道:“听起来是得搞。可这装备从哪来?训练怎么搞?我们现在是‘陆地猛虎’,总不能凭空变出海上本事吧?”

    “装备可以申请,也可以摸索改造。”何雨柱道,“国内几家船厂,比如桂城、武昌那边,就有生产小型登陆艇和两栖车辆的能力,我的541也有这个能力。可以先弄几台过来试用、摸索。训练嘛,更简单,找片合适的水域、海岛,拉出去练!从基础的武装泅渡、操舟开始,再到连排规模的装载、航渡、冲击上陆。一步步来,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。”

    伍万里眼睛发亮:“这是个新课题!咱们旅是试点单位,这种探索性的任务,正该我们上!老熊,我看柱子哥说得在理。未来战场,界限越来越模糊,咱们陆军光在陆地上称王称霸不够,得多一手准备。”

    余从戎也道:“我看行。就算大规模两栖作战用不上,抢险救灾、边境封控、支援岛礁,这些技能也用得着。”

    熊杰看着几位老伙计,又看看何雨柱,终于一拍大腿:“干了!他娘的,就当给陆军弟兄们蹚条新路出来!老子这就打报告,申请经费、装备和训练场地!柱子,你小子肚子里还真有货!”

    何雨柱笑了笑:“我就是动动嘴皮子。具体的训练大纲、装备需求论证,还得你们这些专家来。不过,我可以让541和重工那边配合一下,能不能在现有车辆底盘基础上,帮你们搞点两栖改造的试验件。”

    “那敢情好!”熊杰大喜。

    小会结束后,熊杰和伍万里立刻着手组织人手,成立了一个“两栖作战能力建设先行探索小组”,由伍万里具体负责,开始撰写详细的论证报告和初步训练构想。

    何雨柱则给541厂和重工那边都去了一个电话,告诉他们如果有需要,全力配合部队的需求进行技术调研。

    几天后,一份厚厚的、盖着“闪电旅”印章的《关于我旅开展两栖作战能力试点建设的请示报告》,由熊杰亲自送往军部。

    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在现代战争背景下,部分精锐陆军部队具备基本两栖作战能力的必要性与紧迫性,并提出了分阶段建设的目标、所需的装备保障、训练场地需求以及初步的时间节点。

    报告在军部引起了不小的讨论。

    有人支持这种前瞻性的探索,认为符合未来战争需求;也有人持保留态度,觉得投入太大,且与陆军主业有所偏离。

    伍千里首先表态,接着其他几位有远见的领导也表示支持,报告获直接被送到了更上层,并且获得了批准,同意“闪电旅”作为试点单位,先行开展探索性训练,并协调相关单位给予必要的装备和技术支持。

    消息传回旅里,熊杰和伍万里都松了口气,同时也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。

    何雨柱还专门见了一下熊杰家的老大熊前进,主要是考察一下这个人,白毅峰远去北美,何雨柱等于失去一臂。

    以前让白毅峰做的事情除了那些敏感的不需要继续做,还有很多事情要办。

    其中就有灾备物资这一项,何雨柱考察过熊前进后准备把这个任务交给他。

    熊前进回家后跟他老子说了一下,熊杰直接道:“你柱子叔这是看得起你,你以为这个活随便什么人他都放心么?”

    “爸,我不是这个意思,我就是突然觉得压力好大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