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二章 九月既望-《战国从赵王雍开始》
第(2/3)页
士卒们在长官的指挥下,规整的列起了方队,等待王的检阅。
赵雍下得乘舆,神色肃穆地缓步走上高台,姒越、孟柔、洛珊瑚几位后宫嫔妃紧随其后,赵成、赵豹、肥义等诸位重臣再次之。
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
战争之前、国家在军事、经济、战略上要做好充足准备,这个时代由于战争的不确定性和残酷性,使得人们心理自然产生一股恐惧、无助之感。
而人们消除这种恐惧的办法,便是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庇护之上,以祈求神灵的保佑。这种行为又被成为军祭!军事祭祀类型众多,仪式繁复,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。从军事祭祀的时间上来划分,可以分为出征前祭祀、临战祭祀和战后祭祀。
在赵国的军队中便有专门用于战前祭祀‘团队’,称为‘军社’,军社内有祭司和专行操作的祀兵。
而今时代,是一个神权与王权并存的时代,在庶民的眼中,各个国家的君主皆是得受天命,才得以统御万民。鬼神的观念和宗法的制度,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。军事祭祀不只是起到了振奋军心、鼓舞斗志的作用,更是一种束缚的手段。
若是按赵雍以前的观念,这种行为无疑是落后的、愚昧的、不可给予的,但当他真的身处这个残酷而又真实的大世界,他才发现以前的自己是多么天真。
战前祭即为:祭天神,祭宗庙,祭社稷。
赵雍规矩地跪坐在祭鼎前,耳边听到大祭司口中喃喃诵道:“通类乎上帝,通造乎祢(祢这里指宗庙),通子宜乎社……”
喃喃之声,听得赵雍稀里湖涂。
但上天似乎感应到了大祭司的虔诚,西风呼啸而起,祭鼎内的火势骤然盛大,台下的军旗被吹得咧咧直响。
片刻的沉静后,大祭司缓缓转身对着赵雍深深一拜,随即转身朝着台下退去。
侍立于一旁的太卜,跪俯上前,在赵雍耳旁轻声说了几句。
赵雍微微颔首,随即起身,悠步走到台前。他身后的嫔妃、重臣也随即起身,站在他身后,面容皆肃穆。
赵雍手扶长剑,凝目扫视台下诸军一周,一字一句道:“今日楼烦、林胡,背盟弃义,犯我北疆!肆意挑起战端,杀我同袍、掳我妇孺、毁我家园!寡人今日将携尔等,亲赴代地,尔等随寡人,跨越长城,以绝我赵国北疆之患!”
“大王万年,赵国万年!大王万年,赵国万年!大王万年,赵国万年……”
台下的将士顿时齐声高喝,呐喊声盖压过呼啸的狂风,回荡于天际,经久不散!
“来人!为寡人的勇士取酒!寡人要亲自为我赵国的锐士壮行!”
……
……
三日后赵国大军行至阏与(今山西和顺),邯郸距离阏与将尽三百里,赵国大军三日而到,可以说是全力行军了。
一天负重奔袭八十里,也就是在赵国国境内,赵雍才敢如此下令全军加速兼行。
阏与是座大城,位于韩、赵两国的交界线,东依太行山而建,北接晋阳、南下上党,也是邯郸北上的必经之路,原本属于韩地,赵襄子时与韩交换而得。
阏与守将唤作旬成,此时早已等候在城外准备犒军。
赵雍早已下令,大军沿途所经城镇,当为大军补给当日粮物。
为防止军队扰民,同时下令,大军一律在城镇外驻扎。
同时赵雍身体力行的为三军将士做榜样,数日来与将士共于军营过夜。
秋分将至,白昼便显得愈发短暂。
第(2/3)页